应用型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教育探讨(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四、创新素养教育,培养人才素养 为高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素养,在专业教育中实施双向管理机制,学生进入学校后配置专业导师,为学
四、创新素养教育,培养人才素养
为高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素养,在专业教育中实施双向管理机制,学生进入学校后配置专业导师,为学生形成创新素养提供人员条件。在课程设置上也要配置“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选修课,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及科技创新实践上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者市内、省内组织的创新技能大赛,比如,学校每年可组织一次“材艺大赛”或者市内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针对这种难得的赛事应当积极报名,从而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养。锻炼学生敢于创新的胆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整体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分析,认识到材料科学与专业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持续改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还应当关注个人素养的稳步提升,认识到自身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参与学校或者省内组织的教师培训大会,在会议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形成总结报告,上报给学校,学习根据专业情况,适当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保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要求。
五、结束语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中,应当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认识到常规培养方式的不足,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创新活动为根本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校企合作活动,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蒋小松.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1):52-54+176.
[2] 张 猛, 陈 利 霞, 路 朋 献, 肖长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25-26.
[3]黄艳,吕秋丰.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6):11-13+71.
[4]盛燕萍,陈华鑫,耿九光,何锐,倪磊.面向“一带一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174-175.
[5]于漫.新形势下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探究——以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97-100.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培养我国高精尖技术人才计划,在此背景下,我国部分应用型大学关注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及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旨在提升我国工程教育水平,提升工程师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卓越计划”也是我国培养优秀后备工程师的重大教育计划。学校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过程中,应当制定具体的、可行性较高的计划及人才培养标准。体现各级学校特有且难以模仿的优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关注学生工程素质、职业道德、工程实践能力。对此,本文探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策略。一、据技能目标,设定培养方案应用型大学课程体系改革更加深入,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还需满足工程专业教学新特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对课程体系内容完成重构。创新课程体系在设置过程中,应当与企业强强联合,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针对行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课程体系需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基于问题学习及项目学习、案例学习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理论知识,创新实践活动。培养计划需要专业教师共同商讨方案,教学委员会审核通过,与企业专业进行交流,提出修改方案,将行业及企业需要的培养计划纳入方案中。比如,在通识类课程学习中,数学与自然科学占据总体分支18%,人文社会占据其中28%,实践训练占据整体分值30%,实践课时占据总体课时48%。为有效提升技术类人才水平,在制定培养计划过程中,除通识课及公共基础课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均需要实践课程,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融合。比如,材料科学基础课程需对应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工艺学应当对应材料工艺学实验。材料性能需对应性能实验课程。只有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对应教学,才能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效融合实验,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基础技能及实践能力,可设置材料制备与加工实践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将职业技术证书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入课程中,从而达到课程内容多样化融合。材料与物理性能检验师技能认证培训与材料性能及材料现代分析技术等课程融合,构建起多元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展开传统与现代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抓住新材料的发展机遇,专业构建起特种玻璃及功能材料、新型磁性材料制备等课程内容,此类课程均为选修课,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对应的选修课程,让学生的学习视野得以拓展。二、侧重校企联合,构建培养机制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以3+1的形式确定校内培养方案及企业培养方案,构建校外、校内双重课堂。企业培养过程中关注人才实践能力及操作能力,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应当具有对应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教师资源,企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可制定每周学习方案。企业学习内容包括认识学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也包括企业工程师授课,在课时设定上企业总体课时应当不低于30 周。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带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跟随一名带教教师,避免带教教师人手众多,无法展开针对性教学。企业学习与课堂学习不同,要求学生跟随带教教师步伐,将课堂学习内容应用在企业生产及实践中,若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可能对生产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带教教师还需在学生进入生产实践前,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随意使用企业机器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从而树立起学生责任意识。企业带教教师对学生的评判分值会影响到学生毕业及实习,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还需注重自身能力提升,满足带教教师对自身的期望。校企融合学习模式要求学生经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学习后,进入企业实习1 周,在整个大学阶段完成不低于30 周的实习任务。三、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考核方式教学模式关系到教学质量,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全新的教学理念,应当适当更新教学模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讲授及自学结合、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等展开教学。教师在课前为学生推荐参考书籍,提出预习重点,课后教师为学生预留任务型作业,让学生在作业问题引导中自我领悟课程内容。教师让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学生在交流及探索中掌握专业知识,且能够进一步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形象教学模式展开科研项目探究,也可通过案例教学模式让学生摆脱传统枯燥的理论学习方式,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的同时,提升学生科研兴趣及创新意识。教师让学生参与省内或者国家组织的竞赛,发表SCI 及EI 论文,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创新教学模式下,考核方式也要进行优化,避免单纯以成绩评价学生能力,比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评估学生线上、线下表现,及评估学生与教师沟通情况、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作业能力,通过多样化内容考核,以此,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完成线下、线上答辩,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积极性。布置灵活性作业,让学生写出一些感悟性文章或者学习报告、行业分析报告。在作业上注重差异性、开放性,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作业不同。因此,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针对教师提交的作业,教师以此对学生学期总成绩进行评估。期末考试需关注学生分析能力及解题能力,实施多样化考试,完成笔试与开放性考试的融合,锻炼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是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四、创新素养教育,培养人才素养为高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创新素养,在专业教育中实施双向管理机制,学生进入学校后配置专业导师,为学生形成创新素养提供人员条件。在课程设置上也要配置“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选修课,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及科技创新实践上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者市内、省内组织的创新技能大赛,比如,学校每年可组织一次“材艺大赛”或者市内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针对这种难得的赛事应当积极报名,从而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养。锻炼学生敢于创新的胆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整体教学流程进行优化分析,认识到材料科学与专业工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持续改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还应当关注个人素养的稳步提升,认识到自身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上的不足,参与学校或者省内组织的教师培训大会,在会议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形成总结报告,上报给学校,学习根据专业情况,适当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保证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要求。五、结束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现代化教育改革进程中,应当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认识到常规培养方式的不足,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创新活动为根本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校企合作活动,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从而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参考文献】[1]蒋小松.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1):52-54+176.[2] 张 猛, 陈 利 霞, 路 朋 献, 肖长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1):25-26.[3]黄艳,吕秋丰.创新研究型拔尖人才培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以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06):11-13+71.[4]盛燕萍,陈华鑫,耿九光,何锐,倪磊.面向“一带一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174-175.[5]于漫.新形势下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探究——以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35(12):97-100.
文章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clkxygcxb.cn/qikandaodu/2021/0118/395.html